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们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突出贡献。
此时,也许你正在实验室辛苦搬砖,也许正在为你的课题一筹莫展, 也许有个绝佳idea正在脑海中翻转。不管怎样,身为医药科研者在有生之年还有机会参与这一盛大荣誉的角逐,何尝不是幸事一件?也许下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你,万一实现了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901-2019年期间总共颁发了110次,有219位获奖者。但考虑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迅速,本文选取距现在较近的2009~2019这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7位获奖者为探讨对象,这将更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国籍分析
在27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中,有16位获得者来自美国,5位来自英格兰,4位来自日本,2位来自挪威。其余获奖者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及爱尔兰。其中有5位获奖者具有双重国籍,他/她们的双重国籍中均包含了美国国籍。
注:数据统计中将双重国籍获得者的两个国籍均分别统计到两个国家中
2009年~2019年具有双重国籍的获奖者如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非常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所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直遥遥领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中国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空白。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奋斗在一个重视科研的且有实力的国家很重要!
近20年来,中国在学术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国力及科研实力不断提升,高校排名不断向前迈进。由于诺奖的获得需要时间的验证及流程的支持,相信这20年的辛苦不会白费,未来在诺贝尔奖的史册上奖留下更多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名字。
性别分析
截至2019年,共有12位女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数仅次于16名的和平奖和13名的文学奖,是女性得主第三多的诺贝尔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1-2019年间共授予219人,其中共有12名女性获得此荣誉,占获奖比例的5%。其中2009-2019年间共授予27人,4名为女性,占获奖比例的15%。说明近十多年来,女性科研工作者在世界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强!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但近年来随着女权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自然科学实验中,她们的优势也愈发明显。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男女是平等的,女性获奖的比例越来越高了!
屠呦呦作为中国第一个拿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者,对广大中国女性同胞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巾帼不让须眉,为自然科学献出半壁江山的气势越发磅礴了!
获奖年龄分析
在27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中,获奖平均年龄为71.8岁。其中年龄最小者为56岁,年龄最大者为94岁。71~80岁是获奖高峰期。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1974年之后诺贝尔奖不再颁发给已故人员,除非他/她是在诺贝尔奖名单公布之后逝世。但也有例外,2011年获奖的Ralph M. Steinman(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他在获奖的前3天去世了,由于诺奖委员会没有提前获知他已经去世了,故诺奖委员会经过讨论,保留其获奖资格。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寿命很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指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这个年龄刚好是中奖诺贝尔奖的最佳时间段,所以各位努力在实验室搬砖的小伙们,珍爱科学荣誉,但更要珍爱身体啊!只有您活的足够久,才可以接受诺贝尔奖荣誉光环的照耀。从今天起,为了诺贝尔奖坚持健身也是一个很好地借口啦。
高产黄金时间分析
自2009年起,诺贝尔评审委员在公布获奖名单时,也会一并公布获奖者发表的重要公开文献。以最早公布文献的时间作为获奖者出科研成果的黄金研发时间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年龄为39.6岁,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55岁。
从这些文献和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各有趣的现象:31-35岁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期,36-40岁有放缓现象,41-45岁又是科研的一个井喷期。这个统计结果也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吻合。大多数科研人员在31-35岁正在读博士或博士后阶段,此时有充足的体力和用不完的激情投入到科研中,正所谓的与实验室谈恋爱的阶段,对科学研究是如痴如醉,醉生梦死,被折磨的是死去活来,但正是这段凤凰涅槃的岁月成就了日后的辉煌;36-40岁可能大多是科研工作者迫于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投入精力相对较少,成果较少;41-45岁之后事业家庭都趋于稳定和平衡,又有更多的心思来搞科研了。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记住金三银四。黄金时间31-35,第二春41-45。
获奖领域分析
从2009-2019年共有13个领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人类对生命的探索永无止境,目前这几个领域相对容易有新突破、发高质量的文章。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所在研发领域很重要,一些领域确实是夺冠热门领域。
如果你恰好从事于这些热门夺冠领域,恭喜你,撸起袖子加油干吧,青年你前途无量啊!
发表文章分析
自2009年起,诺贝尔官网会将获奖者在这个领域内发表的重要文章公布出来。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目标是要在Top刊物上发表文章,这样中奖的几率真的会变大哦!用这个清晰的指标来指导自己的科研之路是不是更有动力呢?
共享获奖分析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一个奖项中的获奖者可以授予给1人或2人,但最多不得超过3人。这也是大家看到每年获奖人数不一样而且最多为3人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共享了诺贝尔奖。2009-2019年间,有7次是3人共享,2次是2人共享,2次是独立授予。其中共同授予占了约82%。
共享诺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家相继在这个领域有突出的成就或贡献。如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科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层面对细胞供氧进行了研究,使得这个研究更加完善。
第二,大家在同一实验室或一直对一个课题研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表了这些文章。如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和迈-布里特·莫泽在挪威奥斯陆大学认识后来成为一对夫妻,其中爱德华·莫泽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拜访了位于伦敦的约翰·奥基夫的实验室。他们三个人因发现大脑系统定位的细胞而共享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一年之内将荣誉授予不同领域的人。如2015年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而各共享了当年1/4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而分享了1/2诺贝尔奖。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出类拔萃真的很重要,做到top3才有希望,寻求合作有助于你达成目标。
找到一些很好地合作者或者终身搭档,做到资源共享,深入探讨和交换意见,在科研领域更容易获取成功。
诺奖提名分析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的流程是做出卓越科研成果→被提名→筛选→公布结果→颁奖盛典。所以得到诺贝尔奖提名是诺奖之旅的第一步。
只有被提名的候选人才可以角逐诺贝尔奖,而提名人必须是被诺贝尔奖委员会正式发信邀请的有资格的人。关于被提名人、筛选等一切相关的信息必须在50年之后才予以公布。
那么提名者需要哪些资质条件呢?
这告诉我们,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件事上,关系很重要,身边具有有提名资格的提名人很重要,这样你才能开启诺奖之旅第一步。
尽管提名者条件相对苛刻,但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把自己铸造的足够优秀,总有识你的那个伯乐在!
结论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个:
1.一定要有足够卓越的研发成果。夯实自己的科研基础,完善自己的科研素养,升华自己的科研能力。
2.有送你上赛道的提名人,有人捧你很重要啊!
3.宣布诺贝奖的时候你依然健在,活得久很现实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还在继续,荣耀依然要花落几家。也许你就是下个诺奖的有力候选人,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颁发的奖牌,获奖证书和不菲的奖金也许就是你了!有理想的青年们向诺贝尔奖努力冲刺吧!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址。
本文作者
○
张淼 博士
○
新加坡国立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
Issues per year : 18
Volume : 85
Year : 2019
ISSN : 0032-0943
影响因子:2.746
您知道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论文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Part II'就发表在Thieme医学期刊Planta Medica上,欢迎点击阅读。